转换视角:引领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日期:2021-11-01 

  【编注】

  儿童之所以为儿童,就是因为其心智发展未成熟。因此,犯错误,是儿童的权利,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甚至,有人说,儿童就是在错误与问题中不断成长起来的。面对孩子的错误,成人需要转换视角,理性对待。

  【案例简述】

  某职校倡导诚信考试,老师们考前再三教育,可仍有部分学生作弊。监考老师发现后,告知班主任并建议扭送学生处处理。班主任吴老师生气之余,理性思考,通过耐心引导、了解动机;开灯引喻、照亮心扉;撕裂奖状、弥补完整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案例评析】

  学生犯错误,是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理性上我们也承认,犯错是儿童应有的权利,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机遇。只是,在学生犯错误的当下,我们仍然会生气、痛心、埋怨、愤怒、失望。这不奇怪,教师也是感性之人,喜、怒、哀、惧、爱、恶、欲皆备。只是,职业素养深厚的教师,在情绪迸发的刹那间,会听到内心中理性的呼唤: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该如何教育他们?这就是教育的视角。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应该转换视角,尝试理解情境下的儿童与问题,挖掘教育资源,捕捉教育良机,促成教育目的。

  一、换个视角看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喜欢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乖巧的,有叛逆的,有优秀的,有后进的等等,这些标签贴在学生身上,往往成为他们的特征。其实,这些小小的标签并不能代表孩子全部。我们往往只是从学生的一两个行为中主观上得到这样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绝大多数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乖巧的孩子有叛逆的时候,后进的孩子也有优秀的举动这并不鲜见。不过,成见的消除是很难的。这需要教师通过教育的视角,把行为和人分开。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孩子出现了问题,并非就说明他是有问题的孩子。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们都想父母以他们为荣;取悦父母及成人;被社会团体接纳为一份子;积极参与与他人的活动;学新事物;令他人感到惊奇;说出自己的意见与选择;有机会时能自己做决定等。后进生与优秀生都不例外,每一个孩子都是向善的!教师只有坚信并秉持这样的学生观,才能看到学生犯错误后转变的可能,才会尝试理解这样向善的孩子怎么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在上例中,考试作弊的这些孩子“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第一次接触专业考试,不适应;题目有些难,没充分准备;想考高分,拿奖学金,为自己为父母为班级争光;有侥幸心理,老师可能看不到;看到有同学在做“动作”,心里不平衡……”

  我们虽然不能认可这些孩子的作弊理由,但应该能够听到他们内心的向善之意。其实,一个对自己和学习一点都不在乎的孩子是不会作弊的,作弊的孩子都是想有好成绩的,也都说明他们在意自己的学习和自尊。这份向善之心就是我们教育的突破点,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这样的教育视角。

  二、换个视角看错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错误当然令人讨厌,会造成不良后果,会带来负面影响,会耗掉我们大量精力。只是,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犯错误不是很正常的吗?他们受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所限,既不可能有完善的处事技巧与灵活的应变能力,又不会很好地将规则道理真正践行。知道但并不能做到,已经成为众多学生的共性。

  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解决自己问题的力量和资源。一次错误恰好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学生在这样的错误现场中,能够亲身经历错误前后的心路历程,能够真实感受当下的认知与情绪,可以厘清隐藏心中的信念规则,看到自己的不足,看清前进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孩子有能力犯错误,就有能力不犯错误,那份力量与资源是共存的。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学生错误行为的背后,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教师要看到外在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学生自我的冰山一角,其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只有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才会真正看清学生,也才能读懂学生。作弊的学生对成绩有期待,这样的动机没有错,错的只是行为而已;作弊的学生也渴望做个诚信的孩子,这样的身份追求没有错,错的只是行为而已。当我们了解和接受学生的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他们改变行为;当我们认同学生的身份追求,才能够激励他们自省反思。吴老师把灯打开照亮心扉的环节,就是在与学生真诚互动时,触及学生冰山下面的秘密。因为教师的真诚、友善与信任,自然赢得学生的愧疚、感动和觉醒。相信,这次作弊事件将会让这些学生对“诚信”领略更深,会让他们今后成长得更好!

  三、换个视角看教育,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错误是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错误是需要认真改正的,这都没错,符合社会契约精神和公平原则。上例中,五位女生考场翻看纸条,违反了考试规则。更让吴老师痛心的是,她们是在教师一再进行诚信教育,考前学校三令五申强调考试纪律,自己已在考试签名书上签名,信誓旦旦不会作弊,还承诺要拿到学校颁发的考试诚信奖状的背景下,携带小抄,作弊被抓。这自然属于严重犯错。监考老师要送她们到学生处,有老师认为必须按学校纪律处罚,容不得妥协,这是有道理的!

  当我们如同警察、法官等公权人员秉公执法时,应该要体现公平原则,让孩子为他们犯的错误买单,给予她们相应的惩罚,以震慑他人。同时,批评、指责、训诫、惩罚等处理学生错误言行的教育方式简单快捷,无需老师多加思考,也能满足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情境下的即时应对需求。有的老师甚至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看见学生犯错误,张口就是一通批评,随意就是一份处罚。

  只是,这种看似有道理的教育方式效果如何呢?在我们的经验中,犯错学生虽有在严惩中觉醒的范例,但更多的是一蹶不振、自怨自艾、自甘堕落,成为警醒别人的负面榜样!上例中,吴老师非常可贵的给了自己理性思考的时间,减少了教育的随意性和冲动性,并且,她“琢磨着惩罚措施,又一一否定了它们”,展现了一位优秀教师对教育效果的预警与反思。

  其实,任何教育方式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只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作为老师,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学生犯的错误,更是犯错误的学生!我们所有的举措应当具有教育性,即追求学生个体的成长!

  当然,教育从来不会立竿见影,总是难免曲折反复。学生一时的触动,也许会有良好的行为出现,但是否能换来优秀习惯的形成,这是要考验教师教育智慧的。当我们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屡教不改时,除了感慨学生难教外,也应该反思自己教育的方式。吴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诚信努力,一点点地将撕裂的奖状弥补完整。这样的教育举措非常精彩!正如学生在文章中表达得那样,相信每到考试时,那张破裂的奖状就会强烈地冲击着班级每位学生的心灵,提醒他们诚信做人。这份物化的提醒与教育,凝结着教师的信任与关怀,汇聚着学生的希望与承诺,充满视觉张力,一直陪伴学生左右,终至习惯养成。

  当然,未必所有的作弊都不追责,未必宽容教育与骨气感就能激励学生,未必创新的教育方式就一定会有效果。只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如果我们铭记肩上教育的责任,我们就应该追寻教育的视角,呵护孩子内心的那份向善之火,理解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坚信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如果教育方式没有效果,就一定要改变。任何一种改变都多比原先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打印本文】

手机扫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