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辩护前,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在我用言语筑起心墙前,告诉我,我听懂了你的真意吗----贝本梅尔 沟通是一种实现认同需求、社交需求、自我目标的方法,我们在沟通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联系到身边的他人,并在联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另外,笔者坚信,现代人是乐于关爱,乐于助人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是少数,而我们的无情往往是我们沟通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无情。 我们习得自己的沟通技巧往往是在左右碰壁、跌跌撞撞中,(包括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人生鸡汤),我们良好的沟通技巧恰恰可以增强或体现出我们的环境应变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可是,有些沟通或者思考的习惯并不能很好的助于我们的人际进展与心智成熟,是我们人生前进的绊脚石。 一、“我的更好” 我们的思考是有限的,然而世界的事物繁多,我们不可能对随意某个事物就有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考察,另一方面,没有经过一些练习或思考很难充分的运用同理心,因而很多事物会根据我们既定的信念和价值观来进行界定,并且这些信念和价值观被打扰的时候会让我们感受到是我们自己的身份被打扰。 在习惯性的思维下,一些人会将这种态度进行夸大,并且在一系列的观点中挑出一些有偏见、倾向于自己的证据考量甚至是无根据的假定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思考更加低效,自己沟通趋于失败,尤其是无法撼动自己原有的某些刻板成见,很可能还会加深它们。 这种思考可能的反应大致有: 1.自动拒绝并佐证。当一个沟通的回复悖于自己的思考的时候不假思索马上拒绝,并举例反驳。 2.转移话题。拒绝讨论这些敏感话题,以免发生沟通的冲突。 3.沉默。利用沉默表达自己需要思考或者利用沉默表示自己拒绝。 4.攻击。抛开话题,直接进行人身攻击。 对于Mine is better,比较好的杜绝方式,考察自己对某个议题情感最强烈的时刻,对此要十分警惕,并加以判断,不过,美国的一位教育先驱鲁吉罗给出了一个应该来说更好的方案: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最关心的话题,并能够控制自己对其的反应。因为在鲁吉罗看来,自己最关心的话题往往是最能遮蔽自己判断的,“我们在自己不关心的话题上往往有比较正确的判断或者决策”。 二、过多的基于评判或过分抽象 简单的举例(平常沟通的时候并没那么简单),比如,“你是个好人”,但是这样的话没有一定的依据极像奉承,再比如,“你就是个话痨”,这样的话不会让对方改变,因为没有基于一些恰当的观察或者原因,很容易让对方觉得这是在夸大事实。除了运用观察事实以外也可以添加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我很伤心(情感),因为……(观察事实),我想......(请求)”。 另外,评判也有区分。有些评判过分的抽象,让对方无从下手,比如说,“你知道吗,你很不负责!”“你根本就不理解我”“你就像一堵墙”,但是对方并不知道在什么行为不负责,什么叫做理解,为什么是一堵墙,或者,极其有可能的是,对方理解的不负责等跟自己理解的有出入,导致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对于笔者来说,如果换成“你应该守时做完这个项目”“你每周可以多花一天来陪伴吗”会更加的清晰。这样的语气是略带有示弱性质的,但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愤怒与惩罚 愤怒或者其他情绪化怎么办?如果是遇到指责而生气,而且对方不是恶意诽谤的话,最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想法。重述对方感受和需求很可能是解决的问题的一个方法,“你很生气,因为我…..”“你看起来很紧张,是不是……”,确定他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加以倾听,当得知了对方的真正想法时候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对方的观点也很容易是评判性的或者抽象的,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也会被认为是对我们的攻击。 如果过度的愤怒的话,可能表达自己感受会比命令要求对方来的有效,(虽然后者更能发泄), “我需要安静!”可能会比“你们都给我闭嘴!”来的有效。惩罚和强制性命令在很多情况下效果是很低下的。比如体罚一个孩子让他去学习,这只会让他害怕体罚,而不是喜欢上学习,因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它对学习的兴趣。自己的情绪化宣泄也是一样的,宣泄的形式不可能只有指责对方这一种,拥有合理的宣泄模式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程度。 结语 沟通问题是繁杂且又个体差异的,无法细数也很难找到哪些是最普遍的沟通问题。但是实践并在实践中纠正是很有效的方式,如果缺乏沟通仅想通过阅读来提高沟通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沟通,我们能够良好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促进自己社交关系的发展,但要注意一点,成功的沟通是很多人追求的,但是成功沟通不代表对方理解与认同自己,沟通也不能作为一种换取成功的工具,它更多是一种表达自我需求和关心他人需求的方式。
|
沟通的一些小问题
日期: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