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适应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材。 为了解我校今年各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客观的反映我校目前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充分展示我校发展中丰硕的教学成果,并及时发现我校在专业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2015年8月初至今,校学工处对我校今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学校2009届中专毕业生共1169名,其中有777名毕业生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390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对调查表的汇总,2015届调查了390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数的35%;满意率见下表。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汇总表
由表可见,中职毕业生在学校“知行合一”的校训下,能很快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一线岗位上的技术工人,少数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毕业生则不受企业欢迎。 为更好说明问题,现就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等五个主干专业的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做如下专门分析。 1、五个主干专业毕业生情况是
2、用人单位满意度分别是 (1)数控技术应用
(2)土木水利(建筑)
(3)电子与信息技术
(4)财经商贸类
从调查结果来看,机电、数控、建筑等加工类的专业,因为学校实习设备设施齐全,毕业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且中职学生可塑性大,上手快,所以受企业欢迎,满意度相对较高;计算机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一是企业要求较高,二是上手较慢,不能很快入门,三是实习时缺乏实战训练,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尽如人意: (一)频繁跳槽 部分毕业生不安心现有工作。频繁跳槽,骑驴找马的就业心态使很多单位敬而远之,跳槽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浪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损害较大。 (二)缺乏诚信 这是有的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说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部分毕业生缺乏诚信。在应聘时随口表态,一定会认真干好每件工作,但真正到单位后,要么嫌工作杂,要么说待遇低,有的还不辞而别。这也是令部分企业单位对他们退避三舍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敬业、团队精神 一些毕生不愿在基层工作,不愿受组织纪律束缚,这种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匮乏,使得他们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在企业招聘人才中,企业更青睐那些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毕业生。 (四)眼高手低 部分毕业生心态浮躁,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不愿意认真花时间去了解职业的实际情况,而更看重工作体不体面,苦不苦,刚工作能挣多少钱等表面情况。另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被家长所溺爱,父母不愿意他们去吃苦而希望他们有一个不吃苦和轻松的工作环境,这些因素都促使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变得眼高手低。 (五)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烈 我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在生产一线从事技能操作,技术性强,机械设备操作危险性大,刚接触这些操作规程还不熟练,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个别毕业生安全意识不够强烈,不遵照所在企业要求的安全规章进行作业,导致本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企业蒙受了损失,自己也造成了痛苦。另外,涉世未深的他们刚踏上工作岗位,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和企业中的一些素质较低的老员工混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 (六)自我学习能力不够强 个别毕业生就业后,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而忽视对技能的再提升,安于现状。再加上本身在学校技能学习的局限性,导致其在企业中不能迅速适应现有岗位的工作要求,而为自己今后被企业所淘汰埋下了隐患。 五、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本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主要集中在以上表现的六个方面,这些问题成为影响毕业生理性就业和向高层次发展的最大障碍。它势必将决定着我校未来的发展前途,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并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 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 2.精心组织多种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社团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3.工学结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推近企业、学生“零距离” 一方面,学校要以加强对学生在校阶段的技能培训和增加实训学时作为抓手。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在校生经常参观企业,下企业锻炼,做到工学结合,全面认知其所在行业的最新设备和行业动态,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以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而顺利就业。
|
2015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报告
日期:2015-10-18